――残疾人之家长沙市雨花区怡智家园 智障人士服务中心先进事迹
单位简介:长沙市雨花区怡智家园智障人士服务中心是一家经民政部门注册的非盈利性残疾人日间托养服务机构,目前拥有专业社工师、心理咨询师、康复师100余人,累计免费为400多名残障学员进行日常行为矫正、康复训练、职业教育的培训。
看见智障学员逐渐实现自理、学会做手工,甚至能通过劳动换取所得,雨花区怡智家园创办人曾锃感到十分欣慰:“让这些智障人士不再是家庭的累赘、社会的负担,让他们融入社会并实现他们的价值,我们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成立4年多来,雨花区怡智家园智障人士服务中心为400余名残障学员提供了职业训练、心理疏导、行为矫正、康复教育等服务,取得卓越的成效,填补了非营利性残疾人日间托养服务的空白,创造了民办公助托养新模式,更荣获了“全国阳光家园示范机构”的荣誉称号。
这种民办公助模式,不但服务了智障学员,更解决了政府大包大揽的问题,财政用较少的投入,就撬动了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到社会事业中。
起步――强强联手,学员从6人增至65人
“照看一个人,拖累一群人。”智障人士的生存和发展是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他们不但给家庭带来了生存压力,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隐患。而智力障碍残疾人日间托养正是面对这样一群人提供照顾、看护、康复以及心理疏导的服务性机构。4年前,智力障碍精神残疾人日间托养还只停留在口号上,到底怎么办?怎么运作?一切都是未知数。
“因为一位朋友的孩子有智力障碍,他找到我,想做这么个事情,于是我便开始接触这个项目。”曾锃此前一直从事的是自闭症康复项目,起初完全不了解智障人士托养,2009年5月,机构成立之初,只有4位工作人员,智障学员6名,“家长也不太信任,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了几个人。”
因为对象的特殊性,服务内容为照顾学员的日常生活和上文化课,服务内容的单一和专业知识的匮乏,使机构在服务学员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不知道如何照顾吵闹犯病的学员,如何处理学员的大小便失禁,如何引导学员使用正确的礼貌用语等等。
在学习和探索的路上,雨花区怡智家园采取了“强强联手”的方式,以便更快更直接地引入先进管理经验和模式。2010年,雨花区怡智家园与国际关心中国慈善协会合作托养项目,16名工作人员服务65名智障人士,其中包括40名福利院的孤残儿童以及15名有家庭的智障人士,学员的年龄都在10-35周岁。
与慈善协会的合作,给机构带去了更多的专业技能与资源,专业康复理疗师和社工的加入、以及国内外义工的持续帮助,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提升,学员逐步成长。除了照顾学员的日常生活和上文化课以外,机构增开了手工课程及康复锻炼的培训。患中度脑瘫的小明,进机构前完全不会使用饭勺,现在开始熟练使用饭勺自己吃饭;三级智障的春妮,害怕陌生人,从不说话,一段时间后,性格逐渐开朗,和学员们打成一片。
发展――拓展范围,将服务精细化
经过数年的探索,机构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训练、康复、就业体系。首先在服务的范围上进行了拓宽。目前机构服务对象的年龄从16―55岁都有,有智力障碍、轻微精神障碍,也有肢体残疾的学员。之所以把年龄放宽,是因为机构看到了更多弱势群体的需求,开始计划为所有年龄段的各种残疾类别学员提供持续服务,其中包括0-8岁的幼儿康复融合性教育项目、8-16岁的教育康复项目、16-55岁的托养和过渡性就业、庇护性工厂项目、55岁之后的集中养老和居家养老项目。
托养项目的服务内容不再单一,更加精细。根据服务目标,怡智家园会对每一个进入机构的托养服务对象的生活自理能力、行为运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家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工作基本技能等方面进行能力评估,根据服务对象的能力评估结果及需求制定托养服务计划(以半年为一个周期)。当服务计划时间达到半年时,再次评估服务对象的能力并与最初的计划做对比分析,总结服务对象是否有进步,有哪些进步,并检查此服务计划是否适合服务对象。对服务计划做适当的调整,最终达到学员能力提升最大化的效果。比如针对智障人士,机构依据学员不同的残障程度,开设了生活自理、手工精细、康复运动、文化、工作技能的课程,带领他们使用社区设施,参加各种娱乐学习,训练活动,让他们学会怎样与人相处及如何在社会中生活。如:做一些机构区域外部的环境清扫工作,帮助厨房剥大蒜等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把教育训练融入到真实的生活情景中提升学员自身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康复训练、职业培训、生产劳动、文体活动、餐厅用房等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尽可能符合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使更多学员受益。
通过与国内外公益组织交流学习,机构总结出,一个成功的公益组织需要像一个企业一样有明确的分工,优秀的领导力和赏罚分明的管理。于是2013年开始,机构形成了一套合理有效的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分设儿童事工部、教育事工部、托养事工部等九个部门,逐步形成一个拥有优良素质的专业社工师、国家认证的心理咨询师、香港认证的康复师相结合、100余人的专业社会服务团队。
提升――帮智障残疾人士走向社会
当玲玲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技能,更拿到了自己第一个月100元的薪水时,她和她的家人都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原本只在家里睡觉玩耍的35岁大姑娘,来到机构性格十分暴躁,吐痰、打人、随便乱扔物品,经过一个月的训练磨合,改变了一些坏的毛病,手工技能也慢慢锻炼出来,她学会制作的手工产品种类不仅有串珠饰品,还有粘贴简单的卡片。
“残疾人托养服务的意义在于培养学员的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及就业能力,学员的出路在于接受教育,进行就业。”这是雨花区怡智家园全体员工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机构于2011年开始探索怡智家园过渡性就业模式,为机构所服务的学员创造一个支持性就业、庇护性就业的平台。建立启动晴天职业评估项目,通过国际先进的评估方法,完成鉴定残疾学员工作技能、工作类别及职业规划等服务,为残疾学员提供教育及就业方面的可行性参考,通过这些服务项目的开展,帮助残疾人形成生产力,以拓展机构自身造血及残疾人充分就业项目的实施。如目前机构通过合作开设了巴赫面包店、雨花区营山巷怡智家园等庇护工厂合作项目。现机构学员通过自己的劳动每月可获得200―600不等的报酬。通过就业,残疾人从根本上改善了自身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实现了自身价值,提高了社会参与度。
同时机构通过积极整合社会资源,让更多人加入爱心队伍,同时也让学员能回归社会。每周,机构都联合各高校义工和学生一起举办活动,调动学员的热情,发挥学员的才能,在娱乐与游戏当中增强学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通过这些活动的展开,学员们开朗了、自信了,许多整天不愿开口说话的学员已经愿意与人沟通,原来什么都不肯做的学员一进机构就能很主动做其自己“责任田”的事情。而在2013年全国助残日,机构发起的“捐出3小时,你的爱陪我一起出发”的关注喜憨儿红绿蓝大型活动,400余名志愿者、爱心企业参与活动,筹集善款及义卖款2万余元。此次活动不仅给机构服务对象一个向他人展现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更引起更多社会人士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近年来,机构开展了上百次公益活动。
“托养一个人,解放一家人。”这句话说出了众多托养对象家庭的心声。目前雨花区怡智家园已经发展了10家托养机构,培养了大批托养服务人员。雨花怡智家园的努力得到了多方的肯定。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司马义・铁力瓦尔莅临机构并参观了各功能室,对残障儿童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给予极大肯定,并高度称赞,他对大家说:“我们不仅要关注残障人士,还要有热爱残障人士的信念。”2013年,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在省市级各领导的陪同下检查指导工作,她说智障人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属于他们相互交流的世界,也减轻了残疾人家庭的负担。
相关附件: